请稍候,正在载入中...
七夕由来已久,有文献可考至南北朝。其中虽然含著个爱情故事,但纵观荆楚岁时记,东京梦华录,帝京景物记,燕京岁时记等风俗志记载,七夕活动中并无情侣表达爱意这一项。两千多年的儒教熏陶早就淹没了诗经中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风情。历朝历代虽然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基本活动一致:妇女礼拜双星以乞巧,以水底针影蜘蛛成网等种种征兆验巧。如今,针织缝纫早不再是衡量女子才能的主要标准之一,这些活动自然少为人知。何况,情人节八九十年代才进入中国,而七夕早在六七十年代已无人问津了。 节日是各民族特定文化传统的集中表现,其盛衰总有内外今古多种社会原因。以我的管见,中国传统节日的式微内因为主,外因为助。正如探春说的,一大家子从外面一时是杀不尽的,必得自己从里面先乱起来。 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中至少半数以上带有祭祀祈祷求福辟邪色彩。腊月送灶,正月迎喜神,祭祖,走三桥消百病,二月百花生日,观音诞,三月清明扫墓,四月浴佛,立夏享先,五月端午采百药饮雄黄酒除病消灾,六月谢灶曝经,七夕乞巧,中元祭鬼,八月初三灶君生日,中秋妇女拜月,重阳佩茱萸登高辟邪,十月祭祖烧化寒衣,十一月冬至大如年,祭祖迎喜神。 建国后大部分中国人成了无神论者,统斥之为封建迷信活动加以摈弃,更不用说破四旧的风刀霜剑。文革结束后大家一方面忙经济建设,没时间重拾众多传统节日的风致;另一方面,年纪大些的人对运动心有余悸,最好不乱说乱动,生长于六七十年代的人对其无从知晓,也无从过起。如果我不曾有机会在华盛顿大学中文图书馆亲近许多故纸堆,对这些也无从得知。相信我的同龄人也不比我幸运多少。而现如今自信忙碌的二十一世纪新人类当然更难接受欣赏继承这些他们眼中可笑的糟粕。於是传统节日和节日传统在大众文化中渐行渐远,只剩得些个稀微的背影。 中国文化断层即成现实,八九十年代后渐渐涌入的西方文化乘机填补便不可避免。这一填之后要回头重拾失落的文化断片则难上加难。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面对的挑战。 洋节本身没有什么是非,是非始于国人如何接受。圣诞节原本是宗教节日,但时至今日,其宗教意义已经淡到几乎看不见,成了一个世俗的热闹日子。我觉得中国人过圣诞节没什么可怕的。举个相反的例子,在美国,尤其是种族繁多的大都会,许多美国人都知道中国的春节,有空的话也会到唐人街热闹一番,看看舞狮子耍龙灯,吃两根春卷来一碗元宵,觉得新鲜好玩。如此而已。中国人过圣诞节也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何况圣诞老人的传说还能教孩子听话,很有些积极意义,何乐不为?
[nextpage] 洋节很多。在美国重要的节日一月有马丁路德金诞辰,二月有ash wendesday, 情人节,华盛顿诞辰,三月 st. patrick’s day, 逾越节,四月份愚人节,复活节,五月母亲节,memorial day, 六月父亲节,七月四日独立日,九月劳动节,十月哥伦比亚日,万圣节,十一月感恩节,十二月圣诞节。中国人并没有全部照搬。没听说国内庆祝华盛顿诞辰或在七月四日放鞭炮。中国人过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因为人皆有情,人皆有父母,乐得借用一个统一的日子表情达意。过圣诞是因为它热闹有趣,能给柴米油盐的生活添些新奇色彩,也没什么不好。说到洋节,其实元旦就是个洋节,不过它已在中国深入人心多年,大家甚至已经忘记了它的本来面目。当年中国采用罗马公历时有人担懮春节会被元旦取代,但时至今日,说起过年,大家还是想著春节。 回到情人节和七夕的问题上来,我看情人节非但没有冲击七夕,反倒助了七夕一臂之力,使之以中国情人节的身份复活。於是情侣们在这一天也送玫瑰,也在柳梢头细辨牛郎织女。这样的东西结合我看没什么不好。在如今的时代,要小姐女士们以巧果堆盘,陈香蜡于庭,跪拜双星似乎不太可能,要她们以杯盛鸳鸯水,以小针投之,视影所似而验智鲁似乎也不现实。那就送玫瑰吧,能以别样的形式点起我们文化后花园中一盏古老的铜灯总胜过忘却,更远胜过把它当成封建大毒草割除。 国门已开,对于西方文化采取强硬的抗拒态度既不可能,也无益处,不如用大禹治水的方法采取疏导政策,改造利用,比如在圣诞老人的礼物领取条件中加上尊敬老人这样很有中国特色的说法。另一方面,改造传统节日以适时需也不错,比如定九月初九为敬老节。当然,这是上面的事,我们做老百姓的不好插嘴。作为一介平民,我对本民族的往昔很有些留恋,却也没什么力挽狂澜的宏愿。只老老实实看些书,写几个字,和朋友分享些古老的掌故,如此而已。 个人认为七夕应该取代西方情人节 1:因为它是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 2: 七夕胜过西方的浪漫,只是善良的中国人民不善表达. 3:中国七夕历史更悠久,中国人从小就接触牛郎织女的故事 4:但年青人一直都过的西方情人节啊,可能是韩国人将端午节申遗激发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意识。 以前的七夕节并没有现在那么热闹以前中国人有点封闭 象近些年的一些国外节日都过得如火如荼照这样发展下去 很可能的`大家要尊重传统.挖掘传统内涵.发扬传统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