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练中国,一个香港女人的强国梦 |
|
|
黄荣华档案 汇才人力技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出生于香港,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主修管理学,并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曾出任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商务官员,1995年创办汇才人力技术有限公司,是把教练技术引入国内企业的第一人。
在深圳最高建筑地王大厦五十八层,有一家专门传授“教练技术”的特别机构———汇才。据说去该机构培训的人不是著名企业的高层就是政府的官员,据说他们的培训是从人的心态出发,激发人的潜能,善于将“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据说广东某企业引入汇才的教练技术,业绩在非典期间不降反升,全年业绩比上一年增长了31.8个亿;还听说,某国企老总正是运用“教练技术”,花了9个月,把连续7年亏损4个亿的企业奇迹般扭亏为盈;更听说,汇才的老总是一个魅力非同寻常的香港女人…… 昔日西方泊来的“教练技术”还不被国人所理解,如今汇才的子公司及模枋汇才模式的教练企业在深圳乃至全国遍地开花。“教练技术”或许是一个很专业的东西,我们且不去管它,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在背后为汇才掌舵呢? 一个冬日的早晨,记者带着好奇和疑问在地王大厦找到了汇才这位传奇掌门人———黄荣华女士,当把一切毁誉褒贬从眼前挪开,一个平常女人真实的一面在我们面前铺展开来……
人的一生只能活一次,我总该为自己做点什么事情
1982年春天的一个午后。阳光静静地穿过窗户,泻了一地的明亮。有孕在身的黄荣华正坐在客厅里看着书,偶尔会抬头看看窗外的景色。蓬勃的春意在枝头和草地上弥漫着。又是一年春来到,她有所感慨了。突然一丝忧伤的情绪袭击了她:今日复今日,明年复明年,难道我的一生就样空度下去么?为什么别人的人生那样精彩,每年都有新的内容出现,我的却像是一杯温吞水,不冷也不热…… 这年的黄荣华24岁,她已经结婚五年了。出生在香港的她,从小的想法就是女人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她上了香港理工大学,第一次拍拖就结了婚。婚后丈夫主外她主内,日子如她所想,平静而幸福地前行着。可是那一丝忧伤使她的心里燃起了一股小火焰,并自此不再熄灭了。她开始不断问自己,我为什么活着?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我为什么活着?许多人都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可又有谁找到了真正的答案呢? 黄荣华刚开始时,也没有立刻回答自己,她只是不甘于做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她想要过一种有激情的生活。遵循着内心的希望,她又去到美国哈佛大学深造了两年,1985年在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做了名商务官。但那藏在她心里的小火焰,直到她第一次因公踏入中国大陆的土地时,才熊熊燃烧起来,并最终使她的人生走向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1986年的春天,黄荣华在加拿大大使馆工作的第二年,她带团到广州进行一项商务活动。那时的广州不比现在,一到下班时间,路上就成了自行车的海洋。第二次到大陆的她,很不习惯广州的这种生活环境。一次,商务活动完结后,她陪一名“老外”去广州博物馆参观恰逢下班时间。密密麻麻的自行车,吓得她目瞪口呆,无所适从,立在那里,过不了马路。“老外”一看就笑了,只得夹起她的手臂护着她过了马路。到了另一边,“老外”问她是哪里人,她毫不思索地说“香港人”。可是话一出口,她的身体仿佛触电一般僵住了。 她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不说“我是一个中国人”呢?为什么我一直称自己是香港人,我的根在哪里?我的父亲来自福建,母亲来自上海,我只是一个出生在香港的中国人,决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一个人。 那晚,她久久不能入睡,只感到心中沸腾,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问自己:“我生命的目的是什么?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后代,我可以为这个民族做些什么?当中国的大门敞开,追赶着失去的时空,从落后到卓越,准备让这条沉睡多年的巨龙再现雄风时,我又可以为这一切做些什么?” “一个国家的兴盛,不在国库的殷实、城堡的坚固或是公共设施的华丽,而在于公民的文明素养。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 当黄荣华读到500年前掀起宗教革命的马丁·路德说的这句话时,突然茅塞顿开。她想:虽然作为商务官员,我可以推动中加贸易,但这些都不是核心,最核心的应该是“人”。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人才,为什么我不试着去改变人,去帮助更多的人成功呢? 可怎么改变“人”呢?家庭怎么办?那种时不待我的焦灼感时时烙烫着她的心,在给她寻找真正自我的勇气的同时,也让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需要改变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一个6岁的小男孩在外面与别人打架,被打得鼻青脸肿地跑回家。在中国和西方,小男孩面临的结果大相径庭。中国的父母要么是以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接着把儿子揍一顿,警告他老实点,要么是马上跑去找别的父母论理;西方的父母会在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后,问自己的儿子:你想怎么办?如果儿子说想邀几个朋友去报复,父母接着会问他:你知道这样做的结果吗?你愿意为这样的结果负责吗?他们让儿子自己做决定,前提是儿子要清楚结果,并且承诺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黄荣华是在第二次婚姻时才意识到“所有的事情发生以后,关键是我们如何去面对,用什么态度,选择就在此刻”的。 1991年,33岁的黄荣华在青春韶华渐行渐远的年龄,内心挣扎了5年的时间,毅然决然地离婚了。曾经她渴望改变又惧怕改变,向往快乐却又不敢追求快乐;她有着体面的生活和稳定的家庭,她怕失去这些就一无所有,现在,她把自己的后路给切断了。 其实要说完全为了理想,她才这么“绝情”,是不准确的。毕竟她的前夫是她的初恋,拍拖4年,结婚14年,感情也不是说没就没了的。只是婚姻的琐碎让她疲惫不堪,无暇招架,最后只需一个导火索就能引爆整个炸药桶。 前夫家族很大,二十几个人一顿饭全要她一个人煮。流着汗,在厨房切这切那,她觉得烦,虽然看到他们吃得好,自己也高兴。她八十几岁的父亲生病不能得到照顾,就被安放在了离家近的养老院。她有时没时间去照看,就对前夫说:“你帮我看一下。”他说不去。她就生了气,觉得很不公平,她为他家人累死累活,而他却连帮她看一下父亲都不愿意。她也替他想,可能养老院里气氛比较压抑,他才不去,想那就算了。可是没有真的“算了”。因这件事,她与前夫的隔阂越来越大。 离婚后不久,她一个人背着背包去游历、冒险了。从欧洲到中东,历时几个月。这次游历让她收获了震撼的人生体验,也让她借机与之前的人生做了彻底的了断。 因为在工作期间,她接触到很多培训课程,十分向往成为一名培训导师。而这正好与她“助人”的理想一致。于是这年年末,她离开了工作6年的加拿大驻中国大使馆。离职后,她专程去美国学习,训练自己成为职业的培训导师。 在美国学习期间,她原来在大使馆的一个好朋友一直地鼓励她,支持她。开始时两人见面也不多,彼此常常为一些小问题争论不休,比如男女之间到底有没有友谊。他说没有,她说有。几年后,两人回到香港后,见面多了起来,一次吃饭,他突然对她说:“没有人来要你,就让我来要你吧!”她说:“好,是没人要我,那你要我吧。”最后,她认了输,成了他的妻。这个他就是汇才的另外一位首席教练———梁立邦。 可是,再婚后,她还会跟他吵架,还会不高兴,甚至嗔怪他发起脾气比前夫还凶。怎么跟他争执的东西跟以前一样呢?老公都换了呀?难道也这样“算了”?她发现。 这时,她猛然醒悟到:需要改变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很多时候我们争吵,是因为我们没有弄清楚我们为什么争吵,争吵的事实是什么,如果你真的按照内心去生活,看内心到底是怎么对待这个人时,你会发现许多东西都是我们自惹的。 她和现在的老公的关系如何呢?她说,你看看我脸上的笑容就知道了。
要成功就要把理想升华为承诺
一个美国人曾许诺,他可以让一个根本不懂打网球的人在20分钟之内由不会到基本能熟练地打球。这件事引起了美国ABC记者们的兴趣。他们随机跟踪采访。美国人找来一个很胖的,不会打网球的女人。在拍摄过程中,从电视画面的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在美国人的诱导下,胖胖的女人竟然可以自如地打网球了。对这个奇妙的现象,美国人解释说:我并没有教她打球的技术,我只是帮她克服了自己不能打网球的固有意识,她的心态经历了“不会打”到“会打”的转变。这个叫添·高威的美国人后来促成了教练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企业教练因此而诞生。 1995年的春天,学习归来的黄荣华为了帮助更多的华人成功,开始筹备汇才。她的热心感召了几个有点理想主义的员工和义工。这年仲夏,汇才在香港一个不到50平米的办公室里成立了,除了简单的办公用具,她拥有的只剩那份有点“空”的理想了。许多亲友都来善意地劝她放弃,他们说:论“天时”,香港竞争激烈,大企业都有可能一夜之间走向衰亡,何况你这只单薄的“小舟”?论“地利”,香港人被市场和生存的压力压得连走路都要一个比一个匆忙,哪会有人跟你去谈理想谈人生?人和?这个就不大清楚了。 她开始想她到底有什么优势,想来想去,她想到了自身的经历。她已经知道情感关系是事业成功背后的原动力,创造一段情感关系容易,但要发展一段可持续的情感关系对很多人来说困难重重。于是她第一个推出的训练是“心仪深意工作坊”。 这个工作坊到底怎么用呢?她开始研究能帮助别人成功的学习工具。这时,她发现了教练技术。传统的培训多是提升人的技能、技巧,教练技术更强调调整人的“心态”,让接受培训的人放弃“固执”。“所有的‘固执’都建立在一种不稳定的‘假设’之上。比如,你手里拿一杆红缨枪,你就固执地认为你能打败赤手空拳的人。直到有一天,霍利菲尔德真实地出现在你面前。” 可那时的教练技术还是新兴事物,她向别人解释,也没多少人听得明白,刚开始的几个月里,她都遍港难觅一个客户。 一个星期六,他们照常来公司上班,下午时安排了教练技术介绍会,到会的嘉宾只有1位,而他们工作人员就有4名。盛夏的酷热、狭小的办公室、断电的空调,使场面十分尴尬,但他们还是大汗淋漓地向唯一的嘉宾介绍着教练技术,最后那位嘉宾被他们的真诚所感动,报读了他们的课程。就这也让他们大受鼓舞。 在香港推广不容易,在文化理念与香港相差很大的大陆就更不用说了,何况他们对大陆的情形所知甚少。但深厚的中国情结还是坚定地让她把目标瞄向了内地。1997年,她把广州作为第一站,进入内地发展。许多香港的朋友都帮忙给他们介绍客户,可当他们登门拜访时,遇到更多的是质疑和拒绝。她感到气馁而疲惫。 黄荣华这时想到了放弃,她每每对自己说:“我不干了,这样值得么?”可每次,她都对自己说再坚持一下。慢慢每周说一次我不干了,渐渐她每个月、每年对自己说一次,直到自己再也不会对自己这么说了。她想,人活着肯定要做些事情,不做汇才,也要去做别的事,不经历今天的困难,也要经历其他的困难,如果人只是屈服于困难,他恐怕永远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那些真正对理想做出承诺的人,才会把自己的注意力和关注点着落于理想本身,才能看轻和超越眼前的困难,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前期的训练几乎都是黄荣华一个人在做,这使得她的身体越来越差,常常边做训练边呕吐,可因为有了对理想的承诺,有了对信念的坚持,她在遇到困难和考验时显得更加坚定和自信。从一到二,从十到百,如今,教练技术在内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从广州到深圳,再到上海、北京、成都、重庆、太原、台湾,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目前,内地接受了汇才训练的人数已超过了10万。 前路漫漫,且行且战
深圳的一个户外展能训练基地,教练要求学员在7分钟内,爬上一个比碗口稍粗、足足有十多米高的木桩上,先站上去,再跳下来拍打木桩前的皮球。木桩上只有几个窄窄的可以踏脚的缺口,左右都没有可以支撑的物体。学员的背上系有一根保险用的绳子,绳子的另一端,可以交给任何一位信任的人。 有的人在攀爬木桩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脆弱,也有人很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也有很大的勇气和胆量。一位总经理回忆起当时的情况,竟然有些热泪盈眶:“那一天,我们一起体验这个课程,一个并不相识的女孩子把绳子递给我,对我说:我相信你。当时,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冒出来了。她并不认识我,却把自己的安全很信任地交给了我。我第一次很震撼地感到被别人信任的感觉是如此神圣。” 黄荣华独创性地把教练技术与从美国学习到的体验式训练结合起来,制订出了“人本教练模式”。“不是我们教他怎么做,而是他自己发现,自己决定怎么做。教练工作是让别人看到自己。比如跟孩子的关系,我们让他去体验另外他没有发挥出来的素质,让他扮演一下小天鹅,让他从内心里面开始温柔,让他可以放下那种很刚烈的一面,自己就体会到原来他也有另外一面的素质,可以按需要的环境发挥不同的一面。” 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黄荣华都是以一个聆听者的面目出现的,她把自己当成一面透明的镜子。可是这面“镜子”在训练时严格得甚至不近人情,而且对学员的内省不到火候绝不罢休,所以常被比喻为“魔鬼”。然而,毫无例外的是,训练课程到了最后阶段,几乎所有的学员对她的评价都有180度的大转弯,说她像天使,笑容灿烂,一身阳光。 采访中的黄荣华,短发,圆脸,一笑,腮边就会现出两个极小的酒窝,这时她更像一位洗去了铅华、取得了成功的中年女性。她善言更善聆听,她洒脱而又自信,她的表情与弱者无关,而她的经历再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女人所拥有的巨大潜能。 说到最后,黄荣华感叹道,尽管她已经获得国际教练资格认证,可在国内,她还“没名没分”,而教练技术这个东西对国人依旧很陌生,不了解就会引起误会。前段时间传出了不少关于汇才的负面新闻,让她很难过。但她坚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迎来满眼阳光的那一天。
|
|
|
上一篇文章:9楼扔下30万,这是“廉政局长”第几次被情人敲诈? 下一篇文章:一个备受磨难的家庭 高三女孩在磨难中苦撑 |
免责声明:中国礼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中国礼仪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以上内容仅供网友学习与交流,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犯您的利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