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正在载入中...
个人公文 ×××先生: 您好! 我是昆明飞熊多媒体有限责任公司的经理飞熊,素未生平,冒然打扰,唐突了,请见谅。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编辑的《中国办公室》已经进入尾声,此次联系,为的是想向您请教一下,同时看能否有机会同贵公司的《中国计算机操作平台》进行某种您认为适当的合作。 先生和《中国计算机操作平台》被视为中华民族软件产业的旗帜,一直深受国人的敬重。我是学中文出身的,十多来年的文稿生活,一直以《中国计算机操作平台》为伴,现在回想起那些寂静的夜晚,《中国计算机操作平台》优美的界面透过冷冰冰的计算机,让我感觉到了许多独处时光的惬意。 目前《中国计算机操作平台》正受到来自WORD和盗版的极大压力,此事颇令国人关注,相信在强烈对抗中的《中国计算机操作平台》能够有惊人之举,早日摆脱不利局面,进入的良性循环状态。 我的公司年成立一年多点,规模很小,主要定位在电子出版上,也作了一些初步尝试,深感创业艰辛,盗版可怕。我曾在《计算机报》看到刊载您的观点:对中国软件而言,最大的支持就是各级政府、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国人使用正版软件。 当时《中国办公室》的编辑工作已进行到尾声,就有了同先生联系并请教的想法。 WORD和《中国计算机操作平台》等软件都提供了一些办公室文档模块,但存在着很大的专业化问题(详情请参阅附件),首先是政府公文不符合规定,其次是类别相差甚远,再次是使用不方便。当初之所以确定这个选题,起因还是由于传统出版,在图书出版中,一本不起眼的应用文往往卖得不错,联系起公司的背景,心想如果搞一个专业化的党政、企事业单位办公室行政和管理、个人应用文方面的光盘,我想结局不会太差,因此就动手了。编辑工作可在9月份全部结束,表格、模板有四百种左右,文字二百万。 在编辑上,将根据分类标准建立一个全面、丰富、实用的办公室资料库,以供查询和学习。这是一次对中国古今公文的大整理,想必会有很大的实用性。 同先生的观点一样,我们也认为国家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国人应该是正版软件的重要使用,既然如此,开发直接针对这些部门的软件当是首要之事。我一直认为财务软件在选题方面很成功,很少有人愿意在这方面冒使用盗版的风险——大部份人对盗版软件还是心存疑虑,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而真正使用盗版甚至以此牟利的,恰恰就是懂技术的人员,他们能不加思索地告诉你什么版本的盗版软件最可靠。 沿着财务软件的思路,全国各地正在进行税务软件的开发,这方面看来国税软件有可能统一,地税软件恐怕只能是诸候割据了。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没有人注意到咱们国家汗牛充栋的古代公文(诏、令、旨、奏、章、表等等),直到今天的现代公文(报告、请示、命令、指令、批示、批复、公报、公告、布告、决定、决议、通知、通报、函、简报、章程、条例、规定、办法、细则、调查报告、计划、措施、制度、议案、会议纪录、会议纪要、总结等等),从唐宋以降,直到今天,下情上达、上情下达,都是以此为枢纽的。 更为有利的是,目前党政机构、企事业单位普遍实现办公自动化,许多重要部门如办公厅已经一人一部电脑,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 《中国办公室》软件在选题论证之初我心里就一直有着盗版的阴影,同清华大学的几个朋友仔细商量过多次,所能想到的招数就是采取低价位并同硬件捆绑销售。但我不甘如此。 我曾经对WORD和《中国计算机操作平台》中的办公模块进行过很仔细的研究,我一直试图了解程式员在之初的思路,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太随意了。 请原谅我的坦率,我既然写这封信,那是下决心寻求合作了,冒昧之处,请多多包涵。 《中国计算机操作平台》曾经一度独霸天下,成为文稿处理的首选,直到今天都还拥有非常可观的机关占有率,而《中国办室》的首选对象就是党政部门,就我而言,合作是上策。这已经不是“稳妥”,而是借船出海了。同时我也认为这是《中国计算机操作平台》重新占领主要的方法之一。 我学文而涉足一个高科技行业,家人都很为我担心。但我却另有看法:大多数软件,包括WORD和《中国计算机操作平台》都是为一般人的,这些人90%都不是技术人员。只要能够设身处地,我想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局。 技术发展到今天的地步,软件开发确实应该延伸一步,为用户(一般用户和特定用户)设身处地想一下了。从实用角度而言,售后很容易不着边际,并不是每个人随时都需要售后,与客户接触最多的不应该是销售和维护人员,事实上也不是,而是企业风度,的主导思想。 还记得改革开放不久,中国产品在海外屡屡惨败的事,那并非质量问题——质量很好,而是包装问题。此后终于引发了一个崭新的边缘性行业的兴起:装璜。 我现在想说的“包装”并非仅仅指的是外表,甚至不是外表。 微软到今天有如此巨大的份额,真是技术超人一等吗?相信业内人士另有独见。但我认为,它的“包装”工夫绝对一流。直到今天,还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在拱猪、接龙、挖地雷。大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对电脑依旧陌生,但当他们发现如此高技术的东西竟然可以用来如此简单而有趣的游戏,始而惊喜,继而亲切,然后乐此不疲。 微软的噱头确实不少。 当软件高手在面对挖地雷游戏嘿嘿嘿傻笑的时候,很少有谁想到过,这才是微软的真功夫:它亲切、友善、随和,当然技术也过得去。 前几天一位朋友给我的便携机安装了WIN98,当他将界面打开,把他配置好的狮子界面指给我看,并在一连串叽哩呱啦的背景声音之后哈哈大笑:“你听听,这是什么声音?!”他满脸是一副好、惊羡甚至得意的样子。这朋友是一位软件好手,曾参加过我省几个大的软件工程,后来在一家公司打工,成绩斐然。我看着他纯真而惊奇万分的面孔,我知道比尔·盖茨为什么成功了。 功夫在诗外。 一分轻松、一丝喜悦、一缕会心的微笑,偶尔少女般的幻想或者顽童般的恶作剧,美国式风度,再加上过得去的技术支持,这就是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 这几年出现了许多使人心念一动的事情。记得当我第一次看到“轿车美容厅”时,不禁大为愕然,继而一笑:洗车店变成美容厅,也不见得有什么高明。但当我知道它的远不止洗洗车打打蜡而是有更丰富的内容时,我倒确实琢磨了一下。也许取名“轿车美容厅”太过哗众取宠了一些,没有比尔·盖茨那么友善和得体。当轿车还是中国人一个遥远的梦时,为轿车进行“美容”更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也许我们也从没有考虑过为软件,具体说为《中国计算机操作平台》“美容”? 微软的成功真是技术的成功?我是外行,但我就明显感觉到《中国计算机操作平台》的文件存起速度远远高于WORD。其实从使用者角度而言,《中国计算机操作平台》和WORD都各有优势与不足,鹿死谁手,大可一搏。 “ 包装”也好,“美容”也罢,这都有些词不达意,也许用“软件的文化背景”能更为接近一些。微软除了在美国一贯的天马行空之外,在中国也一直进行着“本地化”,我想所谓的“本地化”应该不仅仅只是英译汉,恐怕还应该有一些“本地”的习惯、习俗、文化。国产软件是国人自己开发的,但能否说国产软件天生就具有“本地化”特征? 技术是中性的,看它附着在什么东西上,或者说,看它能让什么东西附着上来。这就如同电视机是中性的,电视台却千差万别,电视节目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软件就是计算机的“电视节目”,软件是技术,但如果只是技术,那就有所局限了。正如同电视节目不是电视机,更不是摄影机,如果非要将电视节目弄成电视机或摄影机,那大家只好微软了。 这是其一。其二,“软件节目”毕竟不是电视节目,但只要承认它是“节目”,剩下的问题就好办。 作为纯技术的计算机已经涉及各行各业,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势必要接触人类文化,另一方面,作为现代社会的个体,也无可迥避现代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就如同电视机的普及首先是因为技术的突破,其次是因为电视节目的日愈丰富,技术同文化的日渐结合为这两个不同的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和发展,并因此改变了人类娱乐和休息的方式。今天的计算机技术正在迅速走向这条发展之路,并且因为计算机技术的无限可能性,这种发展的前景几乎是不可穷尽的,必将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存状态。 说到“接触”,正巧前几天我装修房子,一位医生朋友告诉我用草酸清洗地板,他说:“草酸稀释溶液均匀撒在地板上,不要忙着清洗,让它们彻底接触透。” 当时一听我笑了。现在不禁想到,技术如何同文化“接触透”?或者说,文化如何同技术“接触透”?不接触恐怕不行,关键是怎么“透”。 ×(姓)先生,以上零零散散的想法是我的一些体会,请您指正。如果您对我的提议有兴趣,具体合作方式,请直言不讳。敬请回复,谢谢。 顺颂商祺! 飞熊 启上 1998年10月9日于昆明 通讯地址:××××××××× 家庭住址:××××××××× 邮政编码:×××××× 电 话:××××××××× 附件: - 自我介绍
选题 |